春节长假结束,不少人重返工作岗位后出现疲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绪低落等症状,网络上“不想上班”“假期后遗症”等话题引发热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记者走访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从医学角度解读“节后综合征”的成因与科学应对方法。

“节后综合征”并非疾病但需警惕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徐祖才介绍:“节后综合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而是因生活节奏突变导致的身心适应性障碍,可能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
春节长假期间熬夜、暴饮暴食、运动减少、过度娱乐等行为打乱了人体生物钟,复工后易出现疲劳、焦虑和睡眠问题。徐祖才进一步解释道:“‘节后综合征’主要表现在入睡困难、早醒、中途醒来之后难以再次入睡等睡眠紊乱症状;心烦意乱、焦虑、情绪低落等情绪波动;周身乏力、头痛、颈肩腰背疼痛、消化不良等躯体症状。”
“这些表现若不尽快调整,可能发展为睡眠障碍或焦虑抑郁状态,需及时就医干预。”徐祖才强调。

三类人群需重点关注调整策略因人而异
·上班族:因工作压力大、假期报复性放松,易出现“睡眠紊乱”和“紧张、焦虑、情绪低落”。“上班族应及时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超负荷工作;保持清淡饮食,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身心压力。若出现严重失眠或情绪问题应及时就医。”徐祖才建议。
·学生群体:假期作息不规律,开学后注意力不集中、抗拒学习,易出现头疼、头昏等症状。“青少年可以利用寒假剩余时间逐步调整作息,减少娱乐时长,提前进入学习状态。”徐祖才建议。
·老年人:节日期间饮食不规律,加上假期结束家人离开,孤独感加剧,可能诱发老年人情绪问题或慢性病波动。“子女应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保持亲情联络,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徐祖才提醒。

除了个人和家庭的努力外,企业和全社会也应给予支持。徐祖才建议:“节后首周可暂缓高强度考核,为员工提供缓冲期,帮助他们逐步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若自我调节无效,建议到神经内科或心理门诊寻求专科医师帮助,必要时需药物干预。”徐祖才补充道。
春节长假后的“节后综合征”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对个人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个人、家庭、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迎接新的工作和学习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