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古琴与英语文化的碰撞,一场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4月24日晚,由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与贵州非遗·王兵古琴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双语非遗古琴公益讲座在该学院图书馆举行。
当晚,该校教师熊邱怡兰以双语形式,向英语、公共管理和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古琴在影视剧及次文化中的呈现;通过中国日报网的中英文播报,让学生了解古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通过中英文讲解,让学生们通过古琴曲《幽兰》感受遵义沙滩文化与古琴的紧密关联,了解黎庶昌与古琴的故事,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欲自强,必先开风气;欲开风气,必先通中外。”黎庶昌先生的这句话,在课堂上得到了深刻的诠释。贵州古琴演奏家付敏作为主讲嘉宾,从古琴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出发,详细介绍了古琴的结构与形制。《神人畅》《流水》和《半山听雨》等名曲在付敏的弹奏中将学生带入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长河中。《半山听雨》作为一首古琴与钢琴的合奏曲,在付敏的演绎下,营造出宁静深远的山水意境。
当晚,付敏弹奏古琴与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左锦康、英语专业学生李麦的中英文朗诵,共同演绎了李白的《关山月》,展现了琴诗合璧的魅力。熊邱怡兰老师的一曲《良宵引》以其清幽淡雅赢得了在场师生的好评。而付敏演绎的贵州古琴曲《四月八》则将大家带入了苗族的节日氛围中。
贵州书法家黄天舜在古琴曲《碣石调·幽兰》中挥毫泼墨,以书法艺术诠释了黎庶昌从日本带回古琴谱的故事,将活动推向高潮。
近年来,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与贵州非遗·王兵古琴艺术研究院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古琴文化传承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径。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了“语言-文化-技术”三维融合教学模型,旨在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传统,沟通世界。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外语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古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乐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为外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学素材。”
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邹钦成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深化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语言学习的结合,更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及英语学习热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实践。
据悉,此次讲座是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和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为培养具备更多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努力。

记者:杨义霞 摄影:吴洪军
编辑:庞璇
编审:朱音 袁丹
总值班:云彬 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