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发布

- 黔北第一新闻客户端 -
下载APP

贵州蛇伤防治硬核力量!遵医附院这个科普馆多元价值惠及民众

来源: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09-25 热度:
2024年7月30日,“中国蛇伤诊疗贵州省研究中心科普博物馆”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式揭牌亮相。如今,这座承载着蛇伤防治与科普使命的场馆已运行一年有余,从辅助临床救治到推动科研创新,从开展科普教育到培育专业人才,它以多元化的价值输出,成为贵州省蛇伤防治领域的“硬核力量”,让医教研深度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回溯其根基,依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设的中国蛇伤诊疗贵州省研究中心早有深厚积累——2021年获批成立后,便持续深耕蛇伤救治领域,2024年更以科普博物馆落成为契机,将“临床救治”与“知识普及”紧密结合。一年多来,博物馆内66种蛇类标本始终是核心“资源库”,不仅为医疗与科研工作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更成为连接专业医疗与公众认知的“桥梁”。对蛇伤患者而言,这些标本是“救命参照”:不少患者被咬伤后,虽无法清晰描述蛇种,却能在博物馆通过标本指认,帮助医生快速锁定致伤蛇类,精准匹配蛇毒血清,大幅提升救治效率。据统计,博物馆运行至今,已协助数十例疑难蛇伤病例完成蛇种鉴定,为临床诊疗争取了关键时间。
 
 
 
 
在科研领域,这座科普博物馆更成为创新的“助推器”。一年多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团队以博物馆标本为基础,结合临床病例数据,开展了多项蛇类生态、蛇毒特性相关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不同蛇种的形态特征与毒液成分关联,进一步优化了区域蛇伤风险地图绘制,为贵州省蛇伤救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科研支撑。同时,博物馆还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窗口”,将最新的蛇伤防治研究结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科研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切实服务于公众安全。
 
 
教育层面,博物馆的“育人”价值同样凸显。作为贵州省蛇伤救治领域首个专业化科普教育基地,一年多来,它累计接待医护人员、高校学生、社区居民等数千人次。针对医护群体,博物馆提供直观的教学场景,通过标本观察与案例讲解,帮助基层医生快速掌握蛇种识别技巧,推动区域蛇伤标准化、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针对公众,博物馆定期开展“蛇伤防治公开课”,结合遵义地区常见的五步蛇(尖吻蝮)、竹叶青蛇、蝮蛇等毒蛇特性,讲解辨别方法与应急处理知识,从源头减少蛇咬伤事件发生。此外,博物馆还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发“蛇类与生态保护”科普课程,让青少年在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既学习避险技能,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随着户外活动增多,蛇类接触风险上升,博物馆的“实用价值”愈发凸显。一年多来,它不仅是科普场所,更成为“应急指导站”。专家团队通过博物馆平台,持续向公众普及蛇伤急救知识:被咬伤后保持冷静、绑扎近心端(松紧度容纳一指)、拍摄蛇类照片辅助鉴定……这些实用技巧通过博物馆的线下讲解与线上传播,已覆盖贵州省内多个市县。更关键的是,当患者无法拍摄蛇类照片时,博物馆的标本陈列能直接用于“现场指认”,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指导,这一“兜底”措施已多次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作用。
 
 
如今,运行一年多的中国蛇伤诊疗贵州省研究中心科普博物馆,早已超越“展览场馆”的单一定位。它是医学与科普融合的典范,既守护着民众的生命健康,也为蛇伤防治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搭建了平台。未来,随着贵州省蛇伤救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座科普博物馆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蛇伤规范诊疗发展,让更多人在了解蛇类、防范蛇伤的过程中,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全媒记者:陈义鹏

编辑:胡维(见习)

编审:朱音 李光伟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遵义发布参与评论
0
0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