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野生蘑菇因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又没有受到环境和农药的污染,深受大家的喜爱。在人们享受野生蘑菇的同时,往往因为误采和误食毒蘑菇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那么如何有效的避免?又怎样辨别和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呢?
11月26日,记者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了解到,今年以来,到该科室就诊的食用蘑菇中毒患者已达100余人,其中10余人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30余人住院治疗。急诊科专家表示,预防野生菌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
据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陆元兰介绍,蘑菇是指子实体肉质至近肉质的一类大型真菌,我国大约有1000多种蘑菇,目前文献报道有毒的蘑菇有500多种,约占世界已知毒蘑菇种类的50%。其中云南省报告的事件数、中毒例数和死亡例数最多,其他高发省份包括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等。由于野生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不能仅凭经验或传统方法辨别其毒性。
民间流传着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比如“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无毒”,或“煮蘑菇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就有毒,不变色就无毒”等。这些说法均不靠谱,不可轻信。事实上,并非颜色鲜艳的蘑菇都有毒,也并非颜色越鲜艳毒性就越强。例如,我国常见的剧毒蘑菇如致命鹅膏(俗称“白伞伞”)、灰花纹鹅膏(灰伞伞)和假褐云斑鹅膏(淡黄色伞),它们颜色并不鲜艳,却含有剧毒。

假淡红鹅膏
“我国城乡居民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而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态相似,从而误食造成中毒。我省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省份,并且有两个高发季节,分别是七八月份和十、十一月份。”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陆元兰说,“今年11月份,我院已接诊了4起致死性蘑菇中毒患者,有两起为假淡红鹅膏,有两起为条盖盔孢菌。其中假淡红鹅膏是2014年在我省务川县发现的新物种。”
误食毒蘑菇后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目前,蘑菇中毒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分型标准,但临床上通常根据毒素所损害的主要靶器官及相应症状,将其分为以下七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过敏性皮炎型。其中,胃肠炎型最为常见,此类型中毒一般病程较短,如能及时治疗,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条盖盔孢菌
毒蘑菇,出现中毒症状后应该怎么办?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呢?据介绍,食用蘑菇后出现不适,恶心、呕吐、头昏眼花、皮肤发黄、少尿、茶色尿等症状,特别是一起食用的人都有类似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如中毒症状在6小时以内,患者神志清楚,可在家中自行先行催吐治疗,送到医院后检测相关的生化指标。根据临床及生化的结果初步判定中毒的轻重,严重的会出现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为有效避免误采误食毒蘑菇,陆元兰建议:“蘑菇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尤其多发生于农村地区。目前并无准确、快捷的方法可用于鉴别毒蘑菇。为保障您与家人的健康,预防蘑菇中毒的最佳方式就是做到不采摘、不食用、不购买野生蘑菇。美味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全媒记者:张婷 王吉伟
编辑:庞璇
编审:李光伟 许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