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发布

- 黔北第一新闻客户端 -
下载APP

遵义记忆 丨 老城变迁

来源: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4-10-25 热度:

 
“我住在老城”“我去趟老城”……,常听遵义人说“老城”,老城在哪里?老城从何而来?与老城相对的“新城”又在哪里……
 
不少遵义人记得,老城最早叫“穆家川”,这一名字的由来,自然与穆姓氏族分不开。
 
 

20世纪80年代遵义市区新华路至石龙桥

 
据遵义历史文化资料丛书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时任鄱阳镇守的穆星天,奉命领兵南下,平叛兵,复播州,大获成功。其后嗣孙授封食邑千户,领照播地,落业于湘江河边的白田坝。
 
白田坝因此地有一片白泥土而得名。穆星天后裔带来了中原的农耕技术,在这里驯马屯兵,农耕商贸,历经三百多年,人丁兴旺,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集镇——白田街。白田街是川黔道路上的古驿站,商贾如云,古城初具,当地人习惯把白田街称为穆家川。
 
穆家川地势开阔,依山傍水,山水颇佳。《遵义府志》记载,杨氏第十二代土司杨轸以“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
 
1176年,距杨端入播刚好300年,杨轸主政播州,他认为当时的播州治城白锦堡地势狭小,不利于长远的发展,故将播州治所迁移到穆家川,翻开了杨氏治播的新篇章。
 
杨轸在这里建立官衙,修筑防御,穆家川成为遵义行政中心,从此开创了老城建城的历史,成为遵义城市发展起点的标志。
 
杨氏十三世杨粲继任后,在这里大力发展生产,修桥筑路,招贤纳士,营造了“播州盛世”。经过百余年的建设发展,老城渐成街市。除西门外,东、南、北、水洞等城门均有大路可通。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沿湘江河西北岸筑播州城,建成三街六巷”。《遵义市城乡建设志》原副主编李连昌说,“播州城”就是如今的“老城”一带。
 
 

20世纪70年代遵义老城子尹路
 
据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肖炜介绍,遵义在历史上的城市布局是按照“三街六巷九狮子”这个基本骨架来构成的。三街是指梧桐街、杨柳街、朝天街;六巷为捞沙巷、狗头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狮子指石狮,当时老城内大石狮子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土司衙门、庙宇,均有成对的石狮相配,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城玉皇观独缺一只石狮子,因此留下了九狮子的笑谈。
 
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捞沙巷,成为遵义有名的名优小吃街,见证了遵义的发展与变迁。当时拥有“危楼百尺,耸入天际,称胜遵城”三官楼的何家巷,现已被层层高楼守护。杨柳街上的青石板指引大家的足迹走向遵义会议纪念馆……除此以外,“三街六巷”其余的街巷皆在时光的滚滚洪流中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曾祥铣介绍说:遵义老城叫“老城”之前,还曾叫“府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进行了“平播”战争,第二年“改土归流”,播州被分为“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府”,遵义军民府的府城,就建在现在遵义的老城,当时还没有“老城”这个叫法。万历二十九年,遵义军民府建立后,这个地方就叫“府城”,随后修筑城墙,建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
 
明清时期,城区范围也逐渐扩大,清代达成最大规模。南至碧云路、东至湘江沿岸、北至宾馆后门、西至大龙山、老鸦山脊。
 
清乾隆年间,遵义知府陈玉壂(下部为“玉”,需造字)倡导引桑种蚕,建蚕室于城东门外白田坝,并展开交易,新城渐渐发展,形成街市,直至建城。自此便有了“新城”“老城”之分。
 

20世纪80年代丁字口百货大楼
 
新城大街以丁字口为中心,与老城隔湘江屹然对峙,有万寿桥相连。《遵义新志》记载:“遵义新老二城,夹河而立,成双联市形式,为国内建城所罕见。”
 
从宋、元、明、清、民国的行政公署乃至新中国党、政、军机构,直至21世纪初皆设于老城,是遵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时800余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在遵义“老城”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遵义地委、遵义地区行署、遵义军分区设在老城。
 
1949年11月25日,以遵义县城区六镇辖地设立县级遵义市,主城区即遵义老城、新城,面积4平方公里。
 
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原遵义市更名为红花岗区。
 
1998年,老城大规模拆迁改造,保留遵义会议会址和并列相近房屋。
 
2000年起,中共遵义市委、市人民政府和部分党政机关陆续迁出老城。老城定位为旅游、文化、商业及居住街区。
 
2023年,遵义市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6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00多万。
 
(协办:遵义市档案馆 图片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资料图片)
 

全媒记者:何玉梅 涂林念

编辑:赵婧耘

编审:郑礼志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遵义发布参与评论
11
0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