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核心区,遵义市连续十年实现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产量超220万吨的"双稳"成绩单,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度实践。在"2+5+N"(粮油、重要农产品保供,茶叶、辣椒、高粱、中药材、生态畜牧五大特色产业,N个各地特色产业)产业格局引领下,我市正立足资源禀赋,聚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全力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市。
时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节,播州区各地抢抓农时,大力推进机械化播种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以农业现代化赋能乡村振兴。
在播州区马蹄镇长远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地,“2+3”模式下的机械化播种一体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翻地、播种、施肥等工序一气呵成,一亩田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播种。“我负责的土地面积有600多亩,20多天就能播完,一天30亩没问题。”农机操作手赵文良告诉记者。
所谓“2+3”的种植模式就是在土地上每栽种三行玉米就套种两行大豆,这样每亩不仅可以栽种4000多株玉米,还可以收获80公斤左右的大豆,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机械化播种不仅速度快,而且播种深度和间距均匀一致,为高粱出苗整齐、生长健壮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提升了高粱的出苗率和成活率。截至目前,播州区已完成玉米机械化播种6000亩。
“播州区玉米机械化种植目前已完成6000亩左右,我们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2+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另一种是两行玉米净作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推行施肥播种一体化机械完成。下一步,我们将增加农机装备,提高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播州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石磊说。
近年来,播州区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耕作,发挥农业规模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由播州区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自主研发的智能四驱微耕机,它不仅小巧灵活,而且操作简单,全程只需要一个遥控器就可以完成土地翻耕。
“我们根据贵州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通过遥控板就能进行转弯、前进、后退等操作,自动化率大大提高。原来的传统微耕机,每天只能旋耕到5到7亩地,现在可以旋耕10到11亩。”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杨帮俊介绍说。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科学种植与机械化作业已逐渐成为农民的新宠,农业机械也在春耕秋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桐梓县狮溪镇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们正抢抓农时,利用先进的机械化育苗技术,为该镇全年的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娄和平带着记者参观,他自豪地说,采用机械化育苗,更省时、省力、省投入,而且育出来的苗特别整齐,出芽率更高。
同行的狮溪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杨万红介绍说,今年他们按照“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种植模式落实水稻种植任务,4月10日前就全部完成了育苗工作,预计5月初就可以大面积移栽。
据悉,桐梓县狮溪镇今年计划种植水稻1.5万余亩,坝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从育秧苗到插秧,再到管理、收割,该镇坚持科技兴农、机械强农,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持续增加农户收入。
在道真县大磏镇福星村高粱基地里,旋耕机也是来回运作,一片片黄土地迅速完成翻耕,工人们紧随其后,有序忙着忙着施肥、夯土、细点苗籽。近年来,道真通过发展“订单式”农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方式,与公司签订保底销售协议,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收购模式,促进高粱产业提质增效。
“之前一直都是移栽的方式,今年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准备在这300亩基地上采取直播方式进行播种。高粱产业前景不错,政府帮我们搭建平台,种出来后就有人收购,销量完全不愁。”大磏镇福星村山台高粱基地负责人李洪勇表示。
今年,大磏镇在去年高粱种植成功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鼓励种植大户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高粱。目前,全镇正有序推进播种工作。
“我镇始终坚持稳面积提单产,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目前已落实高粱种植面积4000余亩,创建300亩以上示范基地4个。下一步我镇将继续抢抓农时,强化高粱种植服务保障和技术指导,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大磏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胡星说。
高粱种植周期较短、收益快,是被誉为“铁杆庄稼”的高产作物,具有高能、抗旱、耐涝的独特属性。高粱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种植户带来了直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一粒粒“红粮”成为一方百姓的“致富粮”,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火红”的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为了建好茅台集团酱香酒系列酒原料供应地,我们定期开展‘送技入田、送技到户’培训活动,提高涉农干部、群众种植专业水平、机械化农事服务水平,确保高粱种得好、有销路、能增收。今年,全县共种植高粱5万余亩。”道真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粮烟产业服务站站长万吨表示。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的革新,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据统计,过去一年,遵义着力在制种、农技推广、农机装备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其中,发展高粱良种繁育基地2.15万亩、玉米制种基地2.01万亩,平均亩产分别达250公斤、200公斤。同时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机服务组织+农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支持创建、培育壮大以服务粮油为主、特色优势产业为辅的市级示范农机服务组织18家。目前,全市共完成机耕面积798.65万亩、机播面积121.88万亩、机收302.65万亩,投入农机具数量25.63万台套,实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57.46%。
记者:杨云飞 杨梦云
总值班: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