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发布

- 黔北第一新闻客户端 -
下载APP

《遵义》杂志|“杭州六小龙”凭啥成人工智能出圈样本?

来源: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04-28 热度: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的系统性推进。2025年全国两会前夕,人工智能再次成为高频关键词,代表委员围绕“教育”“人才”“安全”“产业”等领域,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与现实挑战。

 

全文刊发于《遵义》杂志2025年4月下半月刊(点击此处阅读)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一款名为“加速T1”的机器人踢足球。(新华社/图)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

 

在202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被明确列为2025年度重点任务之一,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对这一领域的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报道认为,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构建技术领先优势,以AI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已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安全利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在重庆市永川区,泰国博主李佩英拍摄体验无人驾驶网约车。(新华社/图)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协同作用下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在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工业智能化和无人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形成全球竞争力。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已建成5G基站419.1万座,用户规模突破10亿户,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体系。头部互联网企业通过整合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与云计算能力,形成了“数据—算法—场景”的良性循环。

在政策层面,我国逐步完善人工智能发展顶层设计,从国家战略到“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构建起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色开展差异化探索:北京聚焦机器人和智慧医疗等场景创新,深圳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上海重点打造智能政务服务体系……这些实践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模式。

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工作人员在展会现场通过智能笔对一个全柔性微型内镜手术机器人进行操控演示。(新华社/图)

 

技术创新方面,人工智能研发不仅推动算法技术的优化,更促进了芯片等硬件技术突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显示,2014—2023年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件,位居全球首位。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芯片、算法、平台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自主研发的大模型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产业转型方面,人工智能既催生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业态,也推动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规模达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区域发展方面,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基础设施稳步完善、技术体系日趋成熟的多重推动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正从“底层支撑”迈向“融合赋能”新阶段。“人工智能+”已不仅是一项战略倡议,更成为牵引产业升级、优化要素配置、重构发展模式的核心引擎。与此同时,伴随政策导向的持续下沉,人工智能的落地实践正从“国家战略”转向“地方命题”,一批具备前瞻眼光与生态优势的城市率先破题,跑出“加速度”。其中,以杭州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集群崛起,正在为地方发展“人工智能+”提供鲜活样本与现实启示。

“杭州六小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动样本

 

今年初,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企业频频登上热搜,所代表的“杭州六小龙”迅速走红,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被媒体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

在海南举办的第五届消博会现场,小朋友和宇树科技展示的机器狗互动。 (配本社同题文字稿)(新华社/图)

 

“杭州六小龙”指的是游戏科学、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六家企业。这些企业均扎根于“互联网之都”杭州,聚焦于人工智能相关的核心技术领域,技术路线多元,应用场景广泛,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与技术突破能力。

“杭州六小龙”的集体走红,不仅体现了杭州作为“互联网之都”在科技企业孵化、资金支持、应用落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也为当前“人工智能+”战略在地方层面的落地提供了生动样本。

观众在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游戏科学展区打卡(新华社/图)

在2025年浙江两会期间,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访时表示,针对“杭州六小龙”在国际上的热度,杭州将持续推进创新活力之城建设,重点打造“三个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他说:“即便财力紧张,也不能压缩科技投入,必须让创新成为杭州的城市底色。”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人工智能制度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盘和林指出,“杭州六小龙”企业均为民营科技初创公司,其集体崛起为各地发展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盘和林表示,从创业者角度出发,科技企业的发展核心在于资本、人才和环境的系统性支撑,而杭州正是凭借这三方面优势孕育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企业。

 浙江省龙港市科创产业中心全景(新华社/图)

在资本层面,杭州所处的江浙沪区域民营经济基础雄厚,催生出大量私募投资基金,为科技企业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例如,深度求索(DeepSeek)背后正有幻方量化等民营资本力量的支持。没有这一民营资本生态,“杭州六小龙”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动能。

在人才方面,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为杭州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供给,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则有效吸纳并留住了大批科技人才。阿里系人才流动性高,形成了人才再创业与再就业的良性循环,同时催生了本地互联网科技圈的技术交流与创新氛围。

2024年浙江省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场招聘会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冬季招聘会上,就业导师接受求职者的面对面咨询。(新华社/图)

 

在自然与营商环境方面,杭州不仅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如西湖风光,还通过“西湖免费开放”等政策优化城市宜居度,提升对科技企业的吸引力。而更为关键的是杭州在营商制度上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针对“企业创新与地方作为”的关系,盘和林指出,企业始终是创新的主体,而地方政府则应在企业遇到障碍时及时发挥桥梁与支撑作用,例如在人才、资本、专利等方面提供帮助;若企业运行顺畅,政府则应保持适度距离,避免过度干预与行政负担。他进一步指出,政府可通过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资支持,也可通过政府采购将科技初创企业的产品率先应用于公共服务场景,以实现公共产品升级与企业成长的双赢。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不仅映射出特定区域在政策、人才、资本等要素协同中的制度优势,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地方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路径样本。无论是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还是企业和市场在创新生态中的主动探索,均体现出“人工智能+”战略在多层级、多维度下的实践落点。

佳雨 整理报道(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点击下图阅读
《遵义》杂志电子版
更多深度原创好文
↓↓↓

编辑:陈涛

编审:丁一

美编:郁微

总值班:云彬 余春玉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遵义发布参与评论
0
0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