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黔北大地,湄潭县六十万亩茶园舒展新绿。这片曾被喀斯特地貌困扰的土地,正以“一片叶子”的力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从传统耕作到生态茶园,湄潭的绿色转型,让茶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四月的湄潭,微风和煦。站在核桃坝村的高处放眼望去,满目葱茏的茶园如绿色的波浪般起伏延绵。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于垄垄翠绿间,指尖翻飞如蝶,嫩芽簌簌落入篓中。这幅生机盎然的春茶采摘图景,让人难以想象四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撂荒的黄泥地。
“核桃坝几大弯,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这首流传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顺口溜,道尽了核桃坝村曾经的贫瘠与困顿。
65岁的周昌明,曾经在核桃坝村担任村委会主任二十多年,是这片土地沧桑巨变的见证者。“那时候这些地方长满了荆棘,属于撂荒地。八十年代末,老百姓开始挖了种茶叶,种成茶叶后,水土也不流失了,生态也好了,现在茶也值钱,就变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周昌明感慨地说。
村民黎世贤家有八亩茶园,每一株茶树都在阳光下舒展着油亮的叶片。“当时没水,种田不行,种包谷也不出,种豆子不出。他们(父母)就栽成茶,七八亩的话一年收入五万块钱。”黎世贤一边熟练地采摘着嫩芽,一边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如今,核桃坝村共发展了12000多亩生态茶叶,茶园亩均产值超过6000元,2024年人均收入达2.5万元。
“在管护这一块,带来的效益不光是美化了我们的生态环境,还成为了我们核桃坝村的支柱产业。”核桃坝村党总支书记刘庆介绍道,“这一切都来源于党的好政策,以及我们核桃坝村全村老百姓一直常抓不懈茶叶质量安全,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
核桃坝村的茶产业,正是湄潭县六十万亩生态茶园的一个生动缩影。从“种不出庄稼的撂荒地”到“绿意盎然的聚宝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如今,湄潭的茶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发展模式,不仅让荒山披绿,更让茶香飘向世界。
走进贵州湄潭越崎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摊晾机、揉捻机、杀青机等制茶机器正高速运转,老师傅尹学松全神贯注地进行着茶叶筛选工作。“茶叶我都种了三四十年,我在这个厂都已经做了三四年。今年的(翠芽)口感吃起来口味是很好的,牙型、牙条都可以。”尹学松自豪地说道。

公司负责人曾洪介绍:“我们最近每天都要收购翠芽原料近2000斤、毛峰原料1000多斤。”在消费升级和数字化浪潮的双重驱动下,公司严格把握采摘源头,运用全自动化茶叶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今年销售以电商为主,把我们的产品质量、工艺、产量能够保证下来,大力发展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企业效益。”曾洪说。
湄潭茶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一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绿色守护者”——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这个成立于2022年6月的全国首个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多年来一直在用法治的力量,为绿水青山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司法屏障。
春茶开采旺季,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的法官们开始了例行的茶叶质量安全巡查。在兴隆镇“小茶海”,法官助理卢爽正在给茶农们宣传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三不准八禁止”措施和茶叶质量安全举报奖励办法。“我们法庭主要是定期不定期的到交易市场、茶园以及我们司法保护基地开展安全性巡查,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农民的一个法律意识,也规范他们使用农药的行为。”卢爽说。

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庭长兰新财表示:“自成立以来,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围绕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营商环境三个环境一体保护共同推进的工作思路,全力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温馨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法庭成立以来,已受理环境资源刑事案件64件,发出禁止令14份,有效制止了茶园污染,保护了茶山耕地,保障了茶叶安全。
湄潭的茶产业发展,是一部生动的“两山”理念实践史。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生态环境,湄潭人民开始探索茶叶种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万亩茶园,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生态保护方面,湄潭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有机茶、生态茶种植技术。通过实施茶园生态修复工程,推广“茶-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严格管控农药化肥使用,确保茶叶品质安全。
在产业发展方面,湄潭县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今,湄潭县茶叶企业、加工大户有780余家,产品涉及名优绿茶类、大宗绿茶类、名优红茶类、黑茶类、茶叶精深加工、新茶饮等各个方面,开发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茶树花、茶香酒、茶饮料、茶生物肥料等10余类精深加工产品,实现了茶产业“接二连三”。

在品牌建设方面,湄潭县注重地理标志保护,推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同时,通过举办茶博会、茶文化节等活动,提升湄潭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科技支撑方面,湄潭县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茶叶科技创新。建立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茶农技术培训,提高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水平。

如今,六十万亩生态茶园的绿色样板如绿浪翻涌,这片绿是大地的馈赠,是人与自然的约定。从荒山到茶山,湄潭用一片茶叶,绿了群山,富了百姓。茶农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守护青山、终得金山最好的证明。从2020年至2024年,湄潭县连续5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湄潭县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茶园生态化改造、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湄潭茶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让这片神奇的叶子继续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篇章。
记者:向维忠 陈春江 湄潭融媒 李正
编辑:庞飞
编审:庞飞
总值班:袁航 隆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