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发布

- 黔北第一新闻客户端 -
下载APP

《遵义》杂志|故地重游“三千米”

来源: 《遵义》杂志
2025-05-06 热度:

文丨向燕珍

鲁迅先生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李娟老师有《我的阿勒泰》,都有热爱的大自然,都有追求自由、快乐、美好生活的心灵,我也有。

少年时代的我成长于遵钛“三千米”家属区,这称谓因何得名我无从考证。单位因保密性质而建设于大山深处,与红花岗区舟水桥镇隆相邻,这方小天地有着浓厚的“三线文化”氛围,滋养出勤劳、善良、智慧的遵钛人。

如今,五十有余的我与母亲故地重游,记忆被唤醒……

资料图片

无尽快乐的百草园

站在“三千米”家属区大门口向内望去,一条笔直黝黑的柏油马路和两旁粗壮茂盛的梧桐树相互依托,搭起一处拱形长廊。岁月洗礼使梧桐树越发苍劲,枝叶更是随风摇曳,那“哗啦啦”的音符像是在演奏激情昂扬、奋力拼搏的遵钛厂歌“钛之歌”。

两旁路坎上的一排排红砖房依旧屹立,与排列有序的梧桐树相互辉映,形成三线企业普遍的模样。环顾四周,此时的“三千米”已无往日的喧嚣,只有学校和极少的居民依旧坚守在这片土地。

我们带着浓厚的思念来到曾居住过的房前屋后,由于无人居住已杂草满地,那棵挂了青柚的柚子树鹤立其中,散发淡淡诱人清香。

回想1979年冬季,非常庆幸单位分了“三千米”家属区一套约36平方米的新房。这套房虽有些潮湿狭小,却五脏俱全,除一房一厅外,还有一间带阳台的小厨房和容得下一人的厕所,全家六人终于结束住宿打游击的日子。

六口之家如何在一间半的屋子里“嚯”得过去,父母绞尽脑汁终于有了主意——里屋半间屋靠墙位置将两张床上下叠放在一起,用钢铁抱箍稳稳固定,再找来坚实的竹扁担当做上床的护栏,使劲摇晃也不会有问题。哥哥和大弟弟合睡下床,我则拥有上床这片独立天地,每天在上床与下床之间翻飞是我必修的课题,还会有意无意炫耀。母亲拼接的口罩蚊帐将上下床围在一个空间,哥哥弟弟的陪伴壮大了我的胆量,即使在夜晚被噩梦惊醒也感觉不到有太多恐惧,这也是“躲猫猫”“扮家家”的可选之地。年龄尚小的小弟弟跟着父母住外面的大间,这是集客厅、卧室、书房以及游乐室于一体的天地。

资料图片

那时候,父母带领我们把房外的过道清理干净,一边堆放屋内无法放下的杂物,另一边堆砌三分泥地,用废木料搭了个鸡笼,我们也渐渐融入“三千米”家属区的新环境。

与一楼邻居渐渐熟识后,我们携手将屋后清理干净,新搭的葡萄架下栽种了不少东西。夏季来临,架上爬满藤蔓开出的花、结出的果,架下栽种的多种传统花卉依季节绽放,即使不走到后院,在屋内的窗前也能满目灿烂、芳香扑鼻。

与家长同行时,我们会乖巧地跟着绕大圈到屋后去,否则翻越我家房外过道高墙则成了家常便饭,长期攀爬提升了我的胆量和翻墙的能力,还会与伙伴们来个比拼。后来,邻居家在宽敞的屋内开出一扇出行的便门,邀请我家也从这里出行,这是和谐的邻里友情。

因L型的修建模式,我们楼梯口的进出与整栋楼反向,楼里的八户人家就有了独立的活动空间。我们进出的水泥通道两边修筑了一长溜煤池,煤池边的红砖墙有两处大缺口,一处通往大片已被遵钛收购的农田,一处紧挨着大池塘,小伙伴绞尽脑汁在这片重要基地大胆玩出新花样,所到之处不但留下了快乐的身影,连空气也泛着甜蜜。

本图用AI生成

还记得我们把叉竹扫帚捕捉到的蜻蜓放进蚊帐里;把徒手在夜空中捉到的萤火虫放进自己的小天地里,想把这里变成闪烁的星空;把白纸片拴在长长的茅草尖上,高高举起摇晃着逗引蝴蝶在田地里飞来飞去;选择极好看的昆虫和植物做成各种标本,夹在最喜欢的笔记本里,也会粘贴在墙的角落里;几个小脑袋挤来挤去,就想查看菜叶上的七星瓢虫是否真的有七颗星;碰触到恶心的大青虫时,高声尖叫、搓手顿足,手中的东西扔得满天飞;挖野菜、捉迷藏以及各种游戏都是孩提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记忆。

陋室里的温情

面积尚小的房子拥有一间厨房,除了能加工和享受到物资匮乏条件下的美食以外,更是温馨祥和之地。

我们每天早晨围着饭桌,争先恐后吃着父亲做的热气腾腾的阳春面,只有猪油、酱油、盐和葱花的面,几十年如一日的依旧想念。

一日三餐是老百姓的日常,即使热腾腾的饭菜陆续摆上桌,也不会让少不更事与生活拮据的我们没有规矩。趁父母忙碌时悄悄拨开他们碗中的饭,将桌上较好的菜藏于父母的碗底,装作若无其事,父母忙完上桌发现后又拨到菜盘子里,让大家一同分享,尊老爱幼的美德与情感就是在细微事物中慢慢增长。

每个人的生命源于父母,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虽然家中唯一女孩子的我会让父母有所偏袒,但父母仍会用同等教育的方式对待家中的四个孩子。

资料图片

知书达礼兼心灵手巧的母亲,用她温柔细腻的母性教会我们做人做事。她与父亲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出棉纱线,给全家人编织出既暖心又暖身的纱衣纱裤,有时还会用染料染出漂亮的颜色,也染出生活的多姿多彩。母亲用精打细算出的毛票抢购到一些时尚靓丽的开司米线,给孩子们织出新颖时尚的外套,自己却将已经硬板的旧毛衣进行拆洗修整后重新编织,织出了别致的新花样,引来旁人的羡慕目光。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人,她耐心地把我长长的头发辫出很多花样,扎出的盘盘头、丸子头、新疆辫以及马尾双辫,让小朋友们羡慕不已。长大后的我,也喜欢弄弄编织,也喜欢扒着小姑娘的头发扎出新花样。

父亲的动手能力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出身贫寒没有限制他养成良好习惯,生活拮据的年代,即使衣服领子已经破成网状,也会让母亲里外翻一翻再穿。我从未看过父亲不刮胡子、头发翻飞的模样,除了个人卫生讲究以外,房屋周边环境卫生更是处理得当,带着我们共同担当,潜移默化中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每个春天,父亲都会带着我们制作大大的“王”字风筝,奔跑在田野上,只为我们能有个欢快的童年。在父亲的指导下,兄弟们每年都把风筝放到最高最远,有时甚至放到收不回来,我们虽惋惜却也无比自豪。父亲会在过年时给我们带来大惊喜,他会把买到的爆竹拿出一部分让哥哥分发给我们,在空旷的地方留下了爆竹声声、漫天烟花。

本图用AI生成

我一生只见父亲流过一次泪,那是在爷爷奶奶坟前哭泣,他惋惜如今优越的条件来得太晚,没能让爷爷奶奶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邻居们还告诉我,他们见过父亲流过一次泪,那是我小学四年级生病,死里求生后依旧会有休克的危险,周围邻居们的关怀没能让坚强的父亲忍住眼泪,母亲更是忍不住哭泣。伟大的父爱母爱永远在人世间生生不息,就算最好的子女能付出所有的感恩,也只能给父母付出的恩情垫底。

2023年12月15日,父亲像落叶归于大地般宁静地离去,他用坚韧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走得安详。母亲则在亲情的环绕中继续追寻梦想,我们也如同携带一缕春风,将父亲的精神携于心上,共同漫步于祖国河山,细细品味着祖国盛世。

 


 
点击下图阅读
《遵义》杂志电子版
更多深度原创好文
↓↓↓

编辑:陈涛

编审:李珂

总值班:云彬 夏艳

总值班:null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遵义发布参与评论
0
0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