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发布

- 黔北第一新闻客户端 -
下载APP

让“八小时外”生活更健康

来源: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05-29 热度:

近年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数据令人警醒:公职人员“八小时外”正成为腐败问题的高发时段。从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到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从出入私人会所到参与利益输送,“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已然成为党员干部防范作风蜕变、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管好公职人员“八小时外”,不仅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更是维护群众利益、巩固执政根基的关键举措。管好公职人员“八小时外”,有助于织密监督网,筑牢廉洁墙。

公职人员的“八小时外”,绝非个人“私人领地”。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源于人民赋予,其身份和职责具有公共属性,这决定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与公共利益息息相关。在“八小时外”,一旦放松自我约束,就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围猎”。不法商人以“朋友聚会”之名行贿赂之实,通过长期情感投资拉拢腐蚀干部;违规吃请背后暗藏利益交换,一顿饭、一场酒可能成为权钱交易的开端。若对“八小时外”的行为失管失察,小问题会逐渐演变成大腐败,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公职人员“八小时外”监督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监督手段滞后,传统的定期检查、群众举报等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部分违规行为更加隐蔽,如通过电子红包、虚拟货币等新型方式进行利益输送,增加了监督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公职人员对“八小时外”监督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是对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缺乏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管好公职人员“八小时外”,需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制度建设是根本,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制度,明确“八小时外”行为负面清单,对违规参与营利活动、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等行为作出具体界定,让监督有章可循。同时,推动“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监督制度衔接,将“八小时外”表现纳入干部考核、评优评先、职务晋升体系,增强制度威慑力。

科技赋能是关键。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监督平台。通过分析公职人员消费记录、社交关系网络等数据,筛查异常行为;利用“互联网+监督”模式,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实现监督全天候、无死角。如某地开发的“廉政监督APP”,群众可随时上传问题线索,后台自动分类处理,大大提高了监督效率。

社会共治是保障。开展廉政家访,搭建单位与家庭沟通桥梁,引导家属发挥“廉内助”作用,常吹廉洁“枕边风”;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监督,设立社区监督员,及时反馈公职人员在社区的表现;加强与媒体合作,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形成强大舆论压力,让公职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八小时外”是检验公职人员党性修养、纪律意识的试金石。只有织密监督网络,强化制度约束,凝聚各方合力,才能让公职人员在“八小时外”也能坚守底线、不越红线,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作者:赵燚

编辑:龚琴

编审:赵登银 徐洪霖

总值班:袁航 余春玉

投稿邮箱:zmcplb@163.com

总值班:null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遵义发布参与评论
0
0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