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光阴,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如今鬓边微霜,那方小小的超声屏幕,竟成了我丈量生命厚度与医学温度的标尺。
33年前,我从偏僻的小山村踏入遵义医学院大门。1995年大学毕业凭借优秀的成绩留校工作,经过艰辛努力2008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来到中国超声发源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师从全国著名超声专家胡兵教授,刻苦学习专业基本理论及技能、掌握超声前沿知识,秉持学成必回母校的决心,我回到遵义。
超声检查室是我的主战场,这里没有手术台上的惊心动魄,却需要侦探般的敏锐,在无声的声波中聆听生命最深沉的回响,在模糊的边界与微弱的血流信号中抽丝剥茧——每一次精准定位,每一份沉甸甸的报告,背后是千锤百炼的专业与不容差池的担当。记得为一位肝病患者检查初始未发现明显异常,但某个角度的回声异常让我心生疑虑,再行超声造影检查最终确诊早期肝癌,获得关键的手术时机。在科主任及院领导的支持下,我在全省率先开展超声造影及肿瘤微波消融术等多项新技术,日复一日的检查中,我深刻领会到准确无误的影像结果不仅取决于设备参数,更源于医者对患者细致入微地检查。每一次滑动探头,都像在解谜;每一个回声强度、每一处血流信号都可能暗藏玄机;每一帧黑白图像背后,都是超声医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超声医生就是用声波作画,在黑白的影像世界方寸屏幕间"明察秋毫",将专业技术转化为临床决策支持的精准判断力,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描绘出最接近真相的病理图谱。
我愿意成为临床医生的"眼睛",用专业拨开诊断迷雾;我愿意做患者的"解说者",将晦涩的医学影像转化为他们能理解的生命信息。因为探头与屏幕之间流动的不只是声波,更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承诺。我期待在提升诊断精准度的同时,让每一次检查都能传递更多医学的温度,让黑白影像背后,永远跃动着医者的初心。
全媒记者:张莘伟
编辑:张光册
审核:胡笳
编审:陈骞
总值班: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