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发布

- 黔北第一新闻客户端 -
下载APP

男子植入人工心脏后康复出院!构建完善心衰治疗体系,遵医附院为患者点亮希望

来源: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10-21 热度:

10月21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病区暖意融融。44岁的张大哥(化名)穿着轻便外套,面带笑容地将一面锦旗递到医护人员手中——这一天,距离他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仅25天。他即将出院,重返正常生活。

 

 

作为遵医附院第二例,也是贵州省第二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张大哥的顺利康复,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心”生的重启,更印证了遵医附院在重症心衰治疗领域技术的再上台阶,为更多终末期心脏疾病治疗患者带来希望。

 

务工时不适:确诊终末期心脏病

 

张大哥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此前一直在广东务工。今年7月,他突然感觉走路累、干活喘,以为只是小感冒,输液治疗后他便继续务工。可反复的乏力、呼吸困难让他意识到情况不对。“后来医院检查说心脏有问题,我就赶紧回了贵州。”张大哥回忆道。

 

张大哥的姐姐是一名护士,得知遵医附院能开展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便立刻联系医院。8月6日,张大哥抵达遵医附院就诊时,病情已十分危急——心衰症状频繁发作,肝肾功能也因心脏问题受到影响。“当时弟弟连日常活动都困难,我特别担心。”张大哥的姐姐说。

 

 

多学科护航:25天康复出院

 

“这个病人病史不长,但进展极快,入院时已出现尿少、四肢冷的休克前期表现,若不及时干预,脏器功能会进一步衰竭。” 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达兴回忆,张大哥入院后,医院迅速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先通过药物调整改善其肝肾功能和心衰症状,再评估手术可行性。

 

根据张大哥的病情,专家认为,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系统是目前对张大哥最好的治疗途径。9月26日,张大哥进入手术室,接受“左心辅助系统植入术”(即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与此同时,张大哥术后恢复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医护团队的精准把控。遵医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任彦介绍,术后,专家团队通过调整右心功能,监测肺动脉压力及CVP变化,精准且严格的容量管控;动态调整人工心转数及流量,确保左右心功能匹配,避免人工心过度抽吸现象,既保证组织灌注,又避免回心血量过大。同时,由于人工心脏作为体内异物,感染风险较高,医生一直很注重抗感染治疗;另外,精准控制抗凝强度,避免血栓或出血风险。术后第三天拔管后,张大哥曾出现气促,咳血性稀薄痰液,专家考虑他右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拔管,当晚便再次气管插管,插管后继续右心功能支持,加强利尿。再插管后第二天顺利拔出气管插管成功脱离呼吸机。

 

张大哥情况稳定后,专家又立刻启动康复训练。“10月1日,他就能下床坐起来,10月12日就能在医院楼道走一走,现在,只要不剧烈运动都没问题,恢复速度比我想得快太多了!”张大哥的姐姐笑着说。看着弟弟从“喘气都费劲”到如今能正常活动,她对医护团队充满感激。

 

 

构建完善心衰治疗体系 惠及更多患者 

 

作为贵州省唯一可开展心脏移植的单位,遵医附院此次成功完成第二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并非偶然。据刘达兴主任介绍,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年收治病人1500余人次,手术1000余台次,已形成从“药物治疗——器械治疗——人工心脏——心脏移植”的完整心衰治疗体系,可开展新生儿复杂先心病矫治、主动脉夹层手术等各类高难度心脏手术,目前已完成心脏移植30余例,多数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人工心脏是心脏移植的重要补充,对右心功能尚可的重症心衰患者,既能帮助他们等待心脏供体,也能实现长期治疗,且术后每月抗凝费用仅几十元,普通家庭可承受。”刘达兴强调,张大哥之所以恢复快,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在其脏器功能未完全衰竭时及时手术,不仅降低了治疗风险,也减少了医疗资源消耗。

 

如今,张大哥带着“新心脏”出院了,遵医附院的心脏救治技术仍在持续精进。“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术后管理,让更多贵州心衰患者不用出省,就能在家门口获得高质量治疗。” 刘达兴说。

 

全媒记者:罗洋

编辑:张光册

编审:杨溢 陈骞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遵义发布参与评论
0
0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