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发布

- 黔北第一新闻客户端 -
下载APP

匠心传承,只为药飘香

来源: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5-05-01 热度:
前言:中药炮制,通过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五类方法加工中草药,有调整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的功效,便于制剂和贮藏。中药传统炮制技艺是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不仅是一项技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技艺源远流长。
1997年及2006年汇集药堂
2011年及2020年汇集堂中华路店
汇集堂是一所有近四十年历史的中药堂,以其用药地道、炮制到位在遵义声名远播。汇集堂的传统中药古法炮制于2020年获得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获遵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5年获贵州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今汇集堂照片
汇集堂中药师郑永智2023年被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首批贵州省中药炮制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老药工(遵义唯一),并建立了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
郑永智接受记者采访
奔波数十载 只为好药材
一大早,汇集堂总经理郑科来到了汇集堂炮制传习所,来看看药材炮制的情况,他说:“我们对中药材的切片有着精准的要求,有的要切片分类,有的则要按根茎斜切,才能使药效快速释放,达到临床药效。”
而旁边,摆放着数十种制药工具,有雷公刨、槟榔榉、片刀、枳壳夹、鹿茸壶等。据郑科介绍,在中药炮制领域,全国主流的炮制流派大致可划分成四个——建昌帮、樟帮、京帮、川帮,各自的炮制特色,既源于原产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也得益于长期以来总结出的技艺,而汇集堂应属于川帮。
今年43岁的郑科是郑永智的儿子。他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不仅喜欢传统文化,还能辨别上百种中药材,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了贵州省驻店药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证书,开启了自己与中药材的不解之缘。
正在熬制的甘草水
在药材品质的把控上,郑科一直秉持父亲的理念——用道地药材。为此,郑科走遍大江南北,只为寻找道地药材,“吉林长春的人参、云南汶山的三七、宁夏中卫的枸杞……不仅是地道药材,更是我们一直使用的药材。”采访中,郑科如数家珍般谈及药材地道的重要性。
郑科在晾晒九制熟地
而为了找到道地药材,辨别真假,郑科二十多年来从未懈怠,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说罢,他从标本室里拿出4包酸枣仁,“酸枣仁价格是理枣仁的近十倍,因此很多不法商贩用其冒充。”郑科一边向记者展示,并传授辨别真假的小妙招。
“酸枣仁,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等功效。正品酸枣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表面为紫红或紫褐色,中间有一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突起。并有油脂成分,口尝时会有淡淡的苦味和微弱的香味。而理枣仁的颜色不一样,现在颜色已经可以造假,就要通过其他方式判断,正品酸枣仁的纵线纹较明显,理枣仁口尝无苦味。”郑科侃侃而谈。
在郑科的办公室,摆放着不同的伪劣药品标本,这些既是郑科学习上的良师益友,也是汇集堂坚持为老百姓用真药、用道地药的见证。
躬力亦创新 不忘来时路
何宏鑫,郑科的妻子,是中药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汇集堂的中药师。彼时,因为和郑科有同样的追求,两人走到了一起,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郑科与妻子何宏鑫正在煨豆蔻
在何宏鑫的心里,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名手艺人,是一名传承传统文化的匠人。采访中她说:“我并不是商人,我追求的是传统中药文化的传承。”事实上,何宏鑫的本心就是汇集堂的初心,就是传承传统中药文化、弘扬济世国医精神。
汇集堂的第一代传承人名叫郑绍荣,生于1919年,解放前在遵义德泰行药房当学徒(中药),习得制药、配药之法。1956年,遵义市中医院建院后在中药房工作至退休。1971年,第二代传承人郑永智为当时招收的最后一批中药学徒工,进入遵义市中医院学习中药、中药炮制,成为郑绍荣的徒弟。
原遵义市中医院门诊部及青年郑永智(右一)
郑永智在五十余年的实践中,深入研究水制、火制、复制等古法工艺,早年参与老中医院安宫牛黄丸、如意金黄散等经典方剂的炮制,并将技艺传授给第三代传承人郑科、何宏鑫等。其中,半夏系列、香附系列、附子系列、九制熟地、红升丹等成为代表性技艺。
“中药炮制除了技术的传承,更需要的是创新。比如现在人的饮食结构在发生变化,病也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炮制工艺的发展。”何宏鑫言谈举止中尽显温婉、谦逊和专业。
多年来,汇集堂不但开发各类膏丹丸散、养生花茶、驱蚊香包等产品,还坚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推广本地中药产品。
近四十年来,汇集堂传统中药古法炮制技艺没有断档,主要归功于师徒传承,以老带新是发展过程中亘古不变的传承模式,师傅们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桃李竞争艳 弘扬传统文化
现在,汇集堂在中心城区不但有凤凰路店、中华路店,还成立了非营利性研究所和传习所。汇集堂的医生中取得高级职称医生有十余人,其中省级名医1人、市级名医2人。
同时,也通过贵州省中药炮制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招收了15名传承人继承人,31岁的郑英就是其中之一。
郑英从贵州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研究生毕业后,从2024年1月向郑永智学习传统中药古法炮制。她告诉记者,在学校时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非常少。在汇集堂,郑老师认真细致的教授中药炮制的技巧,让自己受益匪浅。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郑英说:“4月份开始,我就开始学习九蒸九晒的工艺,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的功效,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生地黄加入辅料后通过反复的蒸、晒,就可以改变药效。”同样的药材,炮制的方法不同、炒制的火候不同,药效也会有所不同。
郑永智在教授罗梅黑豆制首乌
35岁的罗梅来自于绥阳县中医院,来汇集堂学习已有1年多,她说道:“不通过实践,就没有办法把握其中的度。比如炒制里有清炒,清炒中又分炒黄、炒焦、炒碳,还有麸炒、蜜炒等等,一字之差,药效截然不同。”
近年来,我国已将传统“师徒传承”模式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传承工作室等方式,为经验传承提供平台。郑永智表示,自己研究的经验方有百余种,现在愿意把自己的所学所用传授给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
今年郑永智已经72岁,依然精神矍铄,在教学过程中,他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郑英说:“郑老师讲解得非常详细,在我们操作不当时,还会及时纠正。”
郑永智正教授继承人炮制技艺
郑永智告诉记者,中药炮制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培养一名能够熟练掌握中药炮制的继承人,通常需要3至5年的时间,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向年轻人传授中药炮制的绝活,让传统中药炮制传承、弘扬。

记者:陆邱珊
编辑:陈娟
编审:周颖 李光伟
总值班:袁航 隆嫒君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遵义发布参与评论
0
0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