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蜿蜒的山路盘绕龙岩山巅,古老的城墙在岁月中静默矗立,陡峭的三十六步天梯镌刻着数百年的沧桑。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作为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不仅是贵州大地上的历史明珠,更在申遗成功十年间完成了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
2015年7月,海龙屯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同年9月,海龙屯景区正式交由专业运营公司打理,开启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的探索。
十年间,从最初的小心翼翼触碰,到如今的多元业态绽放,海龙屯秉持“保护优先、文旅融合、创新驱动”理念,在历史与当下间架起桥梁。
2025年3月,随着运营权的平稳过渡,由遵义市汇川区娄海情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旗下贵州海之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接棒管理。如今,恰逢申遗成功十周年,海龙屯站在了新的起点。
“我们要做的,是让沉睡的海龙屯真正‘活’起来。”贵州海之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灿的话语,道出了这份文化传承的初心。
让遗址“活起来”,离不开坚实的保护基础。

自海龙屯成功发掘以来,汇川区便马不停蹄推进系列保护利用工作:2014年成立专门保护机构——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同步设立汇川区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海龙屯保护条例》等文件,构建起完善的保护机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关隘城墙修缮、传统民居修建、陈列馆改造、园林绿化等30多个文保及非文保工程项目,为遗址“活起来”筑牢根基。
在此基础上,海龙屯以“沉浸式活化”让历史场景重现。核心遗址区里,数字化音景系统悄然运转,古战场的马蹄声、厮杀声顺着风穿过城墙,让游客仿佛瞬间穿越到万历年间的烽火岁月;走向三十六步天梯的途中,茶摊飘着本地茗香,箭场里传来拉弓搭箭的呼喝,评书艺人讲述着杨氏土司的传奇,这些互动体验让冰冷的石头有了温度。
“我们用音景系统还原古战场的厮杀声,游客走在城墙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周灿说。
而土司小镇的出现,则巧妙解决了文物保护与服务配套的矛盾。数字馆里,三维影像还原屯堡的建造密码;非遗工坊中,拓片、古琴、酱酒酿造等体验项目,让游客亲手触摸文化的肌理;计划引进的剧本杀、脱口秀,更要让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历史……
“不能让遗产只躺在史书里。”周灿说,在这里,文物保护与服务配套不再矛盾,游客既能休憩补给,又能深度沉浸在文化氛围中。
当夜幕降临,星空营地又为海龙屯添了几分浪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高端住宿代表,星空营地专注住宿及夜间体验,紧扣“野奢体验+文化赋能”双核驱动,形成差异化市场竞争,在活动体验上与当地文化融合,是土司叙事的延伸,也是非遗的活化。“白天访遗址,夜宿观星空”的动线设计,让游客能在帐篷里仰望同一片曾见证土司兴衰的夜空。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海龙屯的吸引力持续攀升,这背后是多元融合的强大支撑。
汇川区坚持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以海龙屯为核心,依托世界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申遗周年活动等契机,开展“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等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举办“娄山关-海龙屯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文体旅赛事,让更多游客沉浸式体验世界文化遗产魅力,使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海龙屯的文旅融合已实现旅游、文化、研学等多元一体的跨越。2025年,考古研学课程年接待近1.8万名学生;甲胄文化旅游节、国际影像文化周吸引十万游客驻足;综艺《追星星的人》热播,推动2023年游客量同比增长247%。
十年来,海龙屯累计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约1亿元。站在申遗成功十周年的节点回望,海龙屯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遗址。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文旅融合的实践者。山风掠过城墙时,仿佛在诉说:这里的故事才刚刚精彩,期待下一个十年。
编辑:陈娟
编审:周颖 康茜
总值班:云彬 夏艳